
美国空军最近悄悄干了件大事——第二架B-21“突袭者”原型机成功首飞,测试进度直接翻倍。这架号称“下一代轰炸机”的隐形战机从加州帕姆代尔起飞,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,标志着美军核常兼备打击能力迈出关键一步。空军部长梅因克毫不掩饰兴奋之情,说项目“获得了巨大动力”,参谋长奥尔文将军更直言要加快部署节奏。按照计划,美军至少要买100架B-21(图1),用来替换老旧的B-1B和B-2,每架造价约7亿美元。目标很明确:要凭借其隐身性、大载荷和任务灵活性民间配资炒股,穿透敌方防空网民间配资炒股,打击移动导弹发射车、地下指挥中心等高价值目标。 在核打击场景下,B-21可能配备B61-13重力炸弹,针对中国所谓“军事城”这类深埋地下的指挥枢纽;常规任务中,则可能使用“下一代穿透器”(NGP),对付连GBU-57巨型钻地弹都搞不定的目标。但这一切的前提是,B-21得活着飞进去、再活着飞回来。 问题是,它真的能做到吗? 要知道,中国这些年也没闲着。去年11月,西北工业大学在《航空与宇航学报》上发表模拟战果:中国一款超音速隐形战机配合忠诚僚机无人机,用高超音速导弹“击落”了B-21。 虽然没有得到实战检验,但至少说明一点:没有哪种隐身技术是百分之百可靠的。尤其是面对中俄日益先进的一体化防空系统——从S-500地空导弹到歼-20空优战机,再到层层叠叠的雷达预警网络——B-21能否比B-52、B-1这些老型号表现更好,依然是个未知数。更让人担忧的是B-21的“家”也不够安全。 美军决定不为B-21建造强化机堡,反而选用廉价“环保遮阳篷”式掩体(图2)。批评者指出,这简直是把战略资产暴露在无人机、巡航导弹和精准打击的枪口下。 一个强化机堡造价不过3000万美元,还不到B-21单机的一半成本,却能为整个机队提供关键防护。没有这些保护,哪怕是小规模导弹齐射,都可能在开战初期就瘫痪美军的空中核打击能力。 而B-21在核战术层面的软肋同样明显。它是美军目前唯一可靠的非战略核武器投放平台,可一旦需要执行核任务,就意味着必须从常规作战中抽调力量——不仅任务节奏会被打乱,还需要大批加油机、预警机支援。 一场战术核打击,很可能导致常规空中行动暂停数天。更棘手的是,美国的非战略核选项非常有限。若与中俄陷入持久常规战争,美国可能只有能力发起一两次有限核打击,之后就被迫动用战略核武器——这无疑大幅提高了冲突升级的风险。相比之下,海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(图3)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反而显出优势。核潜艇能提前部署到对手家门口,生存性强、隐蔽性好;洲际弹道导弹反应速度快、突防效率高,还不需要庞大的支援体系。 尤其在面对具备完整防空能力和反制手段的大国时,这些平台或许比轰炸机更靠谱。 B-21的加速测试无疑体现了美国对空中核威慑的重视。但它究竟是一场技术革命,还是旧思维的昂贵延续?答案可能取决于美军能否真正解决其基地防护、任务冲突和实战生存性等一系列问题。 总之,在大国对抗的棋局中,最优的威慑力量永远不是最先进的平台,而是最适应真实战场的体系。


胜亿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